每一年我的课都上得不同,即使同样的课我也会采取不同的上课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从来不太有机会连续几年教相同程度的班级。
这就意味着我在一个班刚刚教好学生怎么说:“一直走,左拐,右拐,停”,下一节课我对着孩子们说:“我们来谈谈城南旧事这篇文章的儿童视角。”
今年一开始我是备一周的课,很快发现这种方法太理想化,一周备课其实不利于教好学生,最终变成了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
所以我现在改成每天下课后或者放学后备课,教室里比较安静,也能够集中思考。
下课后往往只有几分钟,但是可以写下今天他们没有理解的问题或者明天需要继续讲解的地方。
接着不是马上开始备课,而是批改当场写的小文章或者作业,然后用一张卡片把他们作业中的问题抄下来,然后做成PPT或者板书,明天上课一开始warm up导入课程就靠它了。
其实有时觉得像我这么经验丰富的老师,其实不备课我也知道讲什么,而且也讲得不差。
我还真那么做过一段时间,可是发现和精心准备过的课区别太大了,简直有混的嫌疑不是?
所以现在,哪怕是简短几行的备课笔记,也总要做完才安心离开学校。
那天开始,我就找了个借口,开始用各种图章、贴纸和彩色水笔改作业。而最近,我都是用可涂改的绿色或者紫色水笔批改作业,看起来似乎也美观了些。
例如张三你的字还挺整齐的;李四你这次的文章很有个人观点;
王五.......这个孩子真的喜欢把优点都藏起来,那么就说,老师看到你努力把故事写完了,觉得很高兴,或是你的作品可以用来展示吗?
后面写上老师的期望,希望你下次写长一些,加快写作速度。你的故事缺少了细节。不一一而述。
心情好的时候,我还会啪啪敲几个图章或者贴上漂亮的贴纸;
忙不过来或者心情低迷的时候,我会写上这样的句子:文中我找到了十个错字,你把它们自己找出来一一订正!
有时心情特别暖和的时刻,我还和学生写过相呼应的文章——从学生文章中找一个段落,然后我用略微不同的方式写出来给对方看,有时一不小心写得比学生作文还长。
也试图和学生写交换周记,不过现在在低年级仅仅限于几个中文程度特别高的孩子,让他们写完周记后,我也定期回复一篇,说点关于老师自己的有趣故事。
因为这份秘密的小信任,现在至少那几个娃儿们还挺乐于多写一篇周记和老师交流的。